在印尼支付市场,grab还能追的上go-jek吗?
编者按:本文作者nadine freischlad,原文标题:
如果有关注平台型商业模式崛起的话,go-jek和grab这两个app能不断给你惊喜。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拓者。从网约车uber的模仿者到业务涵盖移动支付、购物和各种按需定制服务的“super app”,go-jek和grab创全球的先例。如今,我们已经不能说它们是东南亚版的uber了,因为这两家公司正逐渐像中国的super app微信靠拢。
与grab相比,go-jek在创新方面更加大胆。
从出租车聚合app到网约车平台,grab走的是一条相对保守的路。很长一段时间里,grab都是东南亚首选的按需出行app,grab自己似乎也满足于这一现状。同时,go-jek在印尼拓展业务,开通的服务让人应接不暇。用户可以用go-jek的app预约按摩师、买票、租卡车,当然,还有被使用最多的一个功能--点外卖。grab是在很久之后才宣布要对接各类不同服务,打造super app。
在支付方面,grab也比go-jek晚了一步。grab的策略和uber类似:简化绑定信用卡流程,实现自动支付。
但银行卡从来不是go-jek的关注重点,它看中的是移动支付。go-jek的app有移动钱包功能,用户可向钱包充值,然后用余额完成支付。由于印尼持有信用卡的人很少,有卡的人也不放心在互联网上使用,go-jek的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
而grab在一段时间后才拿出应对方案——与第三方移动钱包ovo在印尼达成合作。
那么,问题出现了:凡事亲力亲为的go-jek有没有可能因此在支付领域落后于grab?
grab在一段时间内才建立起支付业务,go-jek的go-pay因此享有一定的先发优势。ovo早期的用户体验做得很糟糕,但现在已经和go-pay不相上下了。ovo还有一个关键优势:用户在grab覆盖范围以外的地方也能使用其服务。
go-pay是go-jek旗下的服务,目前尚未被拆分成独立的app。由此可以发现一个规律:go-jek倾向于自营,也就是说,它会自己招募、培训和管理包括家庭保洁、汽车修理在内的各类服务提供方。
grab则选择了直接将ovo接入其平台,未来还计划与更多第三方开展合作。例如,在食品杂货领域,grab把运营交给了happyfresh——一家拥有多年运营经验的公司。
go-jek提供食品杂货购买服务——直接派骑手去超市代买商品。但这种模式容易出现沟通错误,go-jek已于近期暂停了这一服务,目前正进行调整。
go-jek可能也会和外部食品杂货配送商合作,blibli的食品杂货板块就是一个潜在的合作对象。blibli隶属于djarum集团,是go-jek的投资方之一。
此外,go-pay的网络效应已十分强大,线上和线下的商家——无论它们是否已经在使用其它的电子钱包——终究会意识到,他们可能永远绕不开这个平台,最终选择接受。但我不这么看。东南亚地区的交易至今仍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通过二维码移动支付完成的。在现阶段,我觉得没有玩家敢说自己在这个领域有绝对的优势。
另一边,grab的平台策略已经十分明确清晰。相比之下,go-jek的未来难免显得有些黯淡。不过,在越南和泰国推出新品牌和app,又试水电影制作的go-jek也许只是又一次走在了别人前面。